1642年,清军在辽西地区以山寨版的红衣大炮击败了明军,这场战役被史称为松锦之战。此时,距离清军入关还有两年时间。这一战役成为了清朝军事力量崛起的标志,也让许多人对明朝的军事技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。传教士汤若望曾参与指导明朝铸造火器,他对这一战役做出了感慨,表示虽然明朝最早拥有西洋大炮,但由于发展缓慢,未能充分发挥其威力。而清军不仅拥有大炮,而且数量上远超明军。
火器的制造离不开冶铁技术的支持,而最初,女真人的武器大多由鹿角或熊骨制成,炼铁技术几乎没有被掌握。随着与辽东汉人及朝鲜的交易,建州女真开始获取一些铁器,并学习如何熔炼金属,逐步开始制作兵器。然而,这些铁器仍然无法与明朝强大的金属冶铸业相提并论。明朝的冶铁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,尤其在中原地区,冶铁业相当发达。面对明军强大的军事装备,努尔哈赤决定,不再依赖外界,他要亲自掌握冶铁技术。1599年,努尔哈赤从朝鲜掳走铁匠,成功地开展了铁矿冶炼,从而为后金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。所谓炒铁,就是将铁矿熔炼成生铁后,再经过高温炉加热、捶打成型,制作出各种箭头、刀枪和盔甲。
展开剩余68%到了萨尔浒之战后,后金凭借先进的装备主动向明军发起进攻,最终大获全胜。明朝的科学家徐光启对此深感叹息:“甲杖器械,行阵军马,我们也事事不如”。经过装备升级后的后金军队不仅兵力雄厚,而且战术灵活,完全压倒了明军的步兵。这一切让明朝感到巨大的压力。为了应对后金的挑战,徐光启在通州训练兵马时向朝廷上书,提议制造炮台对抗后金铁骑,同时通过与传教士的联系购买80多门西洋红衣大炮。1626年,努尔哈赤亲自进攻宁远,意图打通河西走廊并占领山海关。尽管宁远守军只有2万人,但在袁崇焕的指挥下,凭借红衣大炮的强大火力,成功击退了6万后金军,使得清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
红衣大炮的威力让清军对这种火器产生了浓厚兴趣。战败之后,努尔哈赤因心情郁结而很快去世,其子皇太极继位。皇太极即位后,决定进一步强化后金的火器装备,任命降将佟养性监督红衣大炮的制造。1631年,佟养性带领汉人铁匠和炮师成功制造了40门红衣大炮,这些大炮的质量和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到了崇祯六年(1633年),明朝登州的叛将孔有德、耿仲明投降清朝,带去了西洋制造的红衣大炮及葡萄牙炮师,进一步提高了清军火器的制造技术。清军“山寨版”红衣大炮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。
与此同时,明朝却在此时对引进西洋火器的热情骤然降温。宁远大捷后不久,崇祯皇帝即位,试图加强内政,整顿朝纲,并准备从西洋引进炮师和红衣大炮。可是,明朝的言官们坚决反对,他们认为:“堂堂天朝为何要借助外夷之力?”明朝的保守态度与对外技术的拒绝,使得它在面对清军的红衣大炮时逐渐落于下风。就在明朝还在反思是否要引进外国的先进武器时,清军已经准备好将自制的红衣大炮投入战场。
1640年,清军展开为期三年的松锦之战。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,清军凭借其强大的炮火打得明军毫无还手之力。明朝不仅失去了辽西大片疆土,还失去了洪承畴、祖大寿等一批优秀的将领。松锦之战的胜利,标志着明朝的覆灭已成定局,之后再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。
明朝的闭关自守与抗拒先进技术的态度,最终导致其在与清朝的竞争中失败。相比之下,后金则充分吸收和改进先进武器,积极引进人才,力求超越对手。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皇太极的开放眼界,使得后金最终在军事上赶超了明朝并取得了胜利。虽然两百年后,清朝也因为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,但在明朝灭亡的关键时刻,后金凭借这一系列先进的军事手段最终完成了胜利的逆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配资-配资炒股平台皆-配资公司排行-哪个平台可以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